元宵節是什么節?4
作者:努力向前奔跑 一、簡介 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,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,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。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“夜”為“宵”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所以稱正月十五為“元宵節”。根據道教“三元”的說法,正月十五又稱為“上元節”。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。 元 宵 節 二、起源 你知道元宵節和中秋節分別是農歷的幾月幾號嗎? 答案是:元宵節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,而中秋節是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。 下面我們來看看元宵節和中秋節都是怎么來的?為什么它們都是在農歷十五呢? 元宵節起源于漢代,據說是漢文帝時為“平呂”而設。公元前180年,大臣周勃、陳平掃除了呂氏家族的勢力,擁立漢文帝劉恒登基。因為漢文帝登基的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,值得紀念,因此劉恒大赦天下,與民同樂。以后每到這一天的晚上,皇帝都要出宮游玩,張燈結彩,與民同樂,以示慶賀。因為那時人們把正月還叫“元月”,把夜晚叫“宵”,所以叫“元宵節”。到后來,司馬遷創立《太初歷》時,把元宵節定為重大的節日。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: 第一種說法是:“帝王祭月” 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,分別是孟月、仲月、季月。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,所以被稱為“仲秋”,而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,所以被稱為“中秋”。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,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,逐步傳到民間。 第二種說法:“嫦娥奔月”傳說,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,然后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藥,他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,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。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,然后奔月亮去了。后羿思念嫦娥,所以每年這一天,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,盼望她能回來團圓。之后,年年如此,代代相傳,就演變成了節日,由于這天時值中秋,所以稱為中秋節。 第三種說法:祭祀土地神 在農耕社會時代,農作物對于農民至關重要,所以人們經常祭祀土地。在秋季收獲時,農民會祭祀土地神,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,因此逐漸演變成中秋節。 而在今天,第二種說法(“嫦娥奔月”)流傳最為廣泛,因此,我們以吃月餅和賞月來度過中秋團圓佳節。 三、傳統習俗 元宵節這一天我們會做什么?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,在中國由來已久。最早叫“浮元子”,后稱“元宵”,生意人還美其名曰“元寶”。北方“滾”元宵,南方“包”湯圓,皆取團圓之意,象征全家人團圓幸福,年年歡聚。 說到吃元宵這一習俗,你們分得清元宵和湯圓有什么不同嗎? 其實,元宵和湯圓并不是同一種食物,元宵是餡料和糯米粉滾出來的,而湯圓是像包水餃那樣包出來的。 (佑成 工會 女工委) 2024.03.21.上一篇固定資產
|